“年轻人有想法,敢闯敢干。”在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李庄村,提起村党支部书记鲁俊义,这是很多村民对他的第一印象。退役后的他回到李庄村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“一肩挑”,从引水渠到发展平菇种植,再到计划开设面条工厂,有思路、有想法的“小鲁书记”依托家乡特色,找到了发展好“钱”景。
1995年出生的鲁俊义,是土生土长的李庄村人,2013年应征入伍,退役后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返乡就业,202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
年龄小、不熟悉村里情况,是鲁俊义上任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。“小时候在外上学,成年后我又应征入伍,好多村民都不认识我。”上任初期,鲁俊义经历了一段比较迷茫的阶段。
但是,鲁俊义却是个“爱折腾”的性格。
“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。”鲁俊义带着村干部开启“敲门行动”,用半个月时间走遍全村。当得知村民需在300米外架机器、铺管带才能浇地时,他立刻召开党员村民大会,敲定“平地挖沟引水”方案。
方案定了就雷厉风行。鲁俊义连夜联系挖掘机施工队,为避免损坏农田,他守在工地全程盯控,连续24小时没合眼。当新挖的沟渠完工时,村民们对这个“二十出头的毛小子”彻底改观。“能把咱的小事当成大事办,这书记靠谱!” 村民吴大爷的话,成了当时村民们的共识。
解决了村民的浇地取水问题,鲁俊义又把目光锁定在了村里两座闲置大棚。
“大棚不能荒着,得让它变成‘摇钱树’。”带着这个想法,鲁俊义先后赴多地考察,最终锁定“平菇种植”这条路径。
2024年,鲁俊义牵头对闲置大棚进行升级:墙面和屋顶加装保温板,内部增设通风口与自动喷灌系统,让大棚具备恒温、控湿的标准化种植条件。为降低成本,他还发动村里30多名无业老人一起自制菌包——用保鲜膜、玉米芯、生石灰等原材料,不仅比市售菌包成本低50%,个头还大出一倍,种出的平菇品相、产量都更优。
从当年8月到次年5月,平菇采摘季每天能产出1000多斤。为打通销路,鲁俊义揣着新鲜平菇跑遍德州城区,一家家对接商超与企业食堂。如今,李庄村的平菇已稳定供应德百超市、商储超市等渠道,两个大棚一年能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。
解决了农田用水问题,又带领村集体增收,这位“95后”村党支部书记凭实力成为了村子里的“主心骨”。
如今,这个“闲不住”的村支书鲁俊义又想借助村民的祖传手艺,把村里的小作坊做成大工厂。
提起李庄村的面条,二屯镇的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吃过,“筋道、味道好”是大家给出的一致好评。
“我们村的面条是有技术含量的,当兵5年回忆起家乡的美食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口炝锅面条。”提起李庄面条,鲁俊义倍感骄傲,李庄村的面条如今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,但是,仅靠宋殿元父子走街串巷售卖,产品单一、销路狭窄,好手艺“藏在深巷无人知”。
“这么好吃的面条我想让它走出二屯镇,走向更大的市场。”2024年3月,鲁俊义先从包装入手,设计出兼具乡土特色与实用性的面条礼盒,随后带着样品对接企业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与陵城区一家企业达成合作,一次性售出300盒面条。
“从没一次性卖过这么多!这书记脑子活、有办法。”宋殿元既意外又激动。眼下,鲁俊义正忙着为面条厂重新选址,计划打造标准化加工厂,邀请宋殿元担任技术指导。“短期要把‘李庄面条’的名气打出去,长期还要开发彩虹面、蔬菜面等新品,让老手艺变成带动村民增收的大产业。”谈及未来,鲁俊义的眼神里满是干劲。
从解民忧的“引水渠”,到富乡邻的“平菇棚”,再到谋长远的“面条厂”,这位“95后”村支书用敢闯敢干的劲头,让丰收的喜悦不仅停留在粮囤里,更装进了村民的钱袋子。
策划:王磊 张达伟 高娜 马震
统筹:刘美显 白雪
记者:邓玉莉 李敏 邱杨
美编:刘博洋
恒正网,新疆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